#微摄影器材评测#
腾龙 AUTO TAMRON 1:3.5 f=200mm
腾龙百搭口系统堪称第三方单反镜头界曾经的一股清流,且比起什么古村之类来回折腾的后日败者,活到现在的腾龙虽说也是换了两次规格后进入自动对焦时代才抛弃这个技术,好歹出过大量的型号且最后一代的副厂转接环现在都还能很便宜地买到,堪称造福世界五十年。
这支头是逛咸鱼偶遇别人从EBAY弄回来的起码三手,但品相上佳所以也算是花费了相对光学素质而言贵不少的钱。毕竟,它出生的年代腾龙还没有成为那唯一把我们的镜头比原厂更好落实到广告纸面的三厂;那会,长定焦天之骄子尼科尔Q
200才出生不到十年。
腾龙官站跟adaptall-2都没有收录这支头的信息,倒是在lens-db找到了可能没错的数据,因为腾龙百搭口200定前后似乎也出了接近十个版本,乱啊。忘记是在哪看的了,这支头应该是仅在北美发售且生产跨度只有一年多,但应该是所有腾龙200定的祖宗。
1971年产,外观有银色及黑色之分(早期美版腾龙很多都这样)。
Adapt-A-Matic
第一代百搭口接口,这时代的接口并没有涉及快拆,后口是用螺丝固定的钢圈环挂载到镜身上的,算是便于厂家分别生产但并不便于用户切换的思路,毕竟当年相机并不是便宜玩具,同一个用户好几种机身的请款不算多见。
我这根是原生的FOR NIKON
后口,AUTO卡口但并没有突出影响数码机身联动光圈值拨杆的外圈,所以无需改口可直接上现代机身使用。有小兔耳,不过小兔耳是用不太牢固的纤细螺丝拧在镜筒外延的,受力挤压碰撞后会直接滑牙脱落,我反正是给粘回去重新固定了。
自带推拉式遮光罩,有光圈A/M切换杆便于目镜取景对焦。自带无角度限位可以360度旋转的、突出度不高的脚架环(居正顶端有凹槽可以跟光圈指示红线对照着固定)。所有数值都是凹槽渗颜料,做工精良。除了脚架环螺丝帽跟对焦圈胶皮之外估计全都是金属跟光学玻璃,所以重量也去到了790克,外尺寸70x154mm(最近对焦位置拉出遮光罩后到接口全长205mm),滤镜口62mm。
对焦行程接近270度,最近合焦距离2米(虽说后来的04B有优化到1.7米,但次年生产的降级f4.5版及76年CT-200版都是2.5米),20米后到无限远,段差合理手感不错。
9页光圈从3.5到22,没有半档没有32,这倒是比后来BBAR镀膜时代那些标志性良心铁棍差一点。
4组4片的经典结构,永远不用担心开胶,真的不幸霉雾了手艺好点也能轻松养护。
前后镀膜都是胶片时代常见的蓝紫色。
毕竟是连彩色胶片都没完全普及年代设计的镜头,直接上数码机身零数字优化,加上我个人技术十分有限,随手扔一组样片那是完全不可以当作对镜头素质评价的证据的哦。
我想着尽量让数字味低一点,那两天试机用的是基于尼康D200技术的富士S5pro机身超级CCD,等效300mm强行手持直出ARGB
JPG。
第一天试拍,头7张是清早7点出头阳关柔和光照充足的情况下站楼道里拍的,后期PS稍微调整了一点点亮度,有刻意正常曝光的有刻意压暗后期拉回来的有刻意过曝一点点的,成像偏暖调但并不讨厌,锐度够用,分辨率不数毛也够用。
第二天后10张,午后5点多流花湖公园,适逢阴雨天气光照度不足,为了确保安全快门ISO玩命开,成效素质直线下降,就只能看看味道。部分稍有裁切或拉亮度。
正逆光感受乌云折射天光,那可不是紫边了,妥妥的是紫柱蓝柱交错,吓人XD。
焦外虚化色块不杂乱的情况下大块面优化感很舒服。
似乎不太存在四角明显劣化比中心差的情况,比较均衡。
实在噪点太多了切黑白美滋滋。
总之也算是根好玩的手动头,回头天气好了再抽空出去认真磨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