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Sagat.Raid
Viewing all 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

松下DMC-FZ50微评测

$
0
0
松下 DMC-FZ50  LUMIX DMC-FZ50

旧日CCD时代消费级长焦DC中性价比相对高的一台,55mm大口径内变焦内对焦好评机械结构比大部分同类靠谱,等效35mm-420mm满足手持到此一游基本需求(广角端有极轻微暗角),且轻便,我手大右侧握把位置不够高尾指只能托底部不过握把够厚持握还算稳。

当年的翻转LCD,尺寸小不是问题,其实发色挺准就是完全不抗眩光且可视角度几乎为零,室外基本不可用,幸好电子取景器也算靠谱。

键盘位设置比较人性化(除了右上角防抖开关是当年卖点所以强行做出来有点多余),除了手动变焦之外的其他操作右手可以单独完成,就是前转轮跟握把凹槽间距离安排不好想转得变换持握位置烦一点。

室内弱光CCD成像惨不忍睹,但机顶闪测光跟自动白平衡中短距离都相当靠谱,也可以上百来块的二手第三方外闪(兼容性有风险,例如 https://www.weibo.com/1252441760/J8O98fdeD?from=page_1005051252441760_profile&wvr=6&mod=weibotime&type=comment#_rnd1595116506274  )

我这台咸鱼回来没几天就出现了电源开关OFF机身不能关闭,只好设置自动关机时间,没出门的时候拆电池。似乎不是个例。前几代机身用5号电没那么烦但性能上又有差距,无奈。

室外实拍,月初午后流花湖公园(下列所有图均为直出JPEG,稍有裁切调整大小,部分有调亮度)。

不为难老CCD,哪怕是当年的1/1.8英寸大底,宽容度真的不行,平光的时候色彩感觉真的很薄,逆光的时候眩光紫边,强光比下稍有过曝雾蒙蒙一片。但阴影下中焦、大光比下中短焦,拍个小品还是不错的,日系风格CCD直出色彩还挺自然舒服,焦外有时润有时杂乱还没摸清楚脾气。
长焦端咱就图个能看到吧,哪怕老CCD机器被无脑炒的现在二手也才三百多,就算单反机身不算钱随便一个大狗变也这价了还要啥自行车。

当年上市价590美刀,12倍光学变焦莱卡镜头又如何,长焦民用概率不大,真的活该全方位被索尼R1吊打。

总的来说偶尔拿出来拍点善用CCD成像风格化小品也不是不好玩。






























当时与流花湖的灵魂对话:

操,啥人家咱好不容易给荷花开一下你丫的挂个15年前的垃圾来跟巨炮老法师抢地儿。
妖,我就是带猴子出来玩顺便拿个摔了不心疼的做兴趣培养,不服啊?

丢,拍荷花都不带三角架,品相好的荷花我全放在远处,死未。
算把啦,测试极限环境哦,上架低速快门我拿CCD陪你玩我傻啊。

看招,蹲荷花池对面的夜鹭。
拍到就行啦,我又没到退休打鸟的年纪。【回家进电脑一看,哎哟我去原来有三只啊我还以为就一只,喷了。】

看招,仨小松鼠树上打架。
干,真的抓拍不到咧。

看招,树上挂仨知了猴蜕。
切,摆拍,咱没技术咱瞎J8摆拍。

又没诚意又没技术,你别来了。
公共场合爱来来,大热天的不是幼儿园布置观察荷花任务谁来出汗啊。




















 

Tokina图丽AF100-3001:5.6-6.7微评测

$
0
0
#微摄影器材评测# 
Tokina 图丽 AF 100-300 1:5.6-6.7

Lens Construction 8/10
Angle of View 24°30' - 8°20'
Minimum Focus Distance 1,5m
Magnification 1:4
Filter Size 55mm
Diameter 71mm
Length 146mm
Weight 444g
Auto Focus, metal mount

咸鱼上不到200随手捡的(镜头盖尺寸不匹配略遗憾),讲真不是说缺这个焦段也不是组什么常用挂机狗头,单纯是因为,这个暖银色实在太好看了,搭配尼康胶片大F时代良心G头四天王28-80、28-100、28-200ED、70-300,感觉毫无违和感,尤其是我随后就又多捡了个2880的基础上。
其实那个年代确实一度流行过这个配色,搜数据的话中文网络里反倒是能搜出来参数几乎一样的威达跟确善能。
另外我这支镜身上的数字是99030045 JAPAN,估计99字头是好看的,但超过3万的量也很厉害。




前口55标准直径,卡扣式遮光罩,最小光圈可以收到32,收到32的时候有光圈锁(目前我还不是很懂这锁定有什么用)。
外筒旋转伸长变焦、内筒旋转伸长对焦,互为顺逆时针。变焦胶皮超宽阔。
塑料壳非常轻便,套筒间有巨大的余裕,晃起来闷响,也就是说毫无手感可言XD。

不带防抖,最近对焦距离约莫1米5,这情况下拍人像也就拍个大头照,这种旅游头也不值得背脚架出门。
然后就手持着富士S5Pro机身去越秀公园稍微试了下机。

日光光照充分的阴天情况下,100端焦内可谓典型的冷调干涉傻锐。




大光比搞反差日照下100到200之间找出来明显发色宽容度不足,要么惨白要么闷,拉一拉亮度曲线也是勉强能看个大概。


















顺光时候难得光线好,清淡的味道搭配得好也算挺自然;逆光的时候,紫边蓝边能吓死人。




焦外非常杂乱,要善用至少对现在的我来说,很难。




推到300端,秒出鬼片、秒变鬼片、秒成鬼片……无论手抖手不抖(搁水泥墩子上)都是鬼片,可以很轻松梦回80年代XD。












最后试了下室内100端搭配靠谱TTL外闪,不谈解像度,其实色彩还原相当好……




结论,超级考验机身后面那个头的一支尚算可玩的小品,切不可奢望当生产力工具或者到此一游记录仪。



 

腾龙AUTOTAMRON1:3.5f=200mm微评测

$
0
0
#微摄影器材评测# 
腾龙 AUTO TAMRON 1:3.5 f=200mm 




腾龙百搭口系统堪称第三方单反镜头界曾经的一股清流,且比起什么古村之类来回折腾的后日败者,活到现在的腾龙虽说也是换了两次规格后进入自动对焦时代才抛弃这个技术,好歹出过大量的型号且最后一代的副厂转接环现在都还能很便宜地买到,堪称造福世界五十年。

这支头是逛咸鱼偶遇别人从EBAY弄回来的起码三手,但品相上佳所以也算是花费了相对光学素质而言贵不少的钱。毕竟,它出生的年代腾龙还没有成为那唯一把我们的镜头比原厂更好落实到广告纸面的三厂;那会,长定焦天之骄子尼科尔Q 200才出生不到十年。

腾龙官站跟adaptall-2都没有收录这支头的信息,倒是在lens-db找到了可能没错的数据,因为腾龙百搭口200定前后似乎也出了接近十个版本,乱啊。忘记是在哪看的了,这支头应该是仅在北美发售且生产跨度只有一年多,但应该是所有腾龙200定的祖宗。

1971年产,外观有银色及黑色之分(早期美版腾龙很多都这样)。

Adapt-A-Matic 第一代百搭口接口,这时代的接口并没有涉及快拆,后口是用螺丝固定的钢圈环挂载到镜身上的,算是便于厂家分别生产但并不便于用户切换的思路,毕竟当年相机并不是便宜玩具,同一个用户好几种机身的请款不算多见。

我这根是原生的FOR NIKON 后口,AUTO卡口但并没有突出影响数码机身联动光圈值拨杆的外圈,所以无需改口可直接上现代机身使用。有小兔耳,不过小兔耳是用不太牢固的纤细螺丝拧在镜筒外延的,受力挤压碰撞后会直接滑牙脱落,我反正是给粘回去重新固定了。

自带推拉式遮光罩,有光圈A/M切换杆便于目镜取景对焦。自带无角度限位可以360度旋转的、突出度不高的脚架环(居正顶端有凹槽可以跟光圈指示红线对照着固定)。所有数值都是凹槽渗颜料,做工精良。除了脚架环螺丝帽跟对焦圈胶皮之外估计全都是金属跟光学玻璃,所以重量也去到了790克,外尺寸70x154mm(最近对焦位置拉出遮光罩后到接口全长205mm),滤镜口62mm。

对焦行程接近270度,最近合焦距离2米(虽说后来的04B有优化到1.7米,但次年生产的降级f4.5版及76年CT-200版都是2.5米),20米后到无限远,段差合理手感不错。

9页光圈从3.5到22,没有半档没有32,这倒是比后来BBAR镀膜时代那些标志性良心铁棍差一点。

4组4片的经典结构,永远不用担心开胶,真的不幸霉雾了手艺好点也能轻松养护。
前后镀膜都是胶片时代常见的蓝紫色。

毕竟是连彩色胶片都没完全普及年代设计的镜头,直接上数码机身零数字优化,加上我个人技术十分有限,随手扔一组样片那是完全不可以当作对镜头素质评价的证据的哦。
我想着尽量让数字味低一点,那两天试机用的是基于尼康D200技术的富士S5pro机身超级CCD,等效300mm强行手持直出ARGB JPG。

第一天试拍,头7张是清早7点出头阳关柔和光照充足的情况下站楼道里拍的,后期PS稍微调整了一点点亮度,有刻意正常曝光的有刻意压暗后期拉回来的有刻意过曝一点点的,成像偏暖调但并不讨厌,锐度够用,分辨率不数毛也够用。
















第二天后10张,午后5点多流花湖公园,适逢阴雨天气光照度不足,为了确保安全快门ISO玩命开,成效素质直线下降,就只能看看味道。部分稍有裁切或拉亮度。
正逆光感受乌云折射天光,那可不是紫边了,妥妥的是紫柱蓝柱交错,吓人XD。
焦外虚化色块不杂乱的情况下大块面优化感很舒服。
似乎不太存在四角明显劣化比中心差的情况,比较均衡。
实在噪点太多了切黑白美滋滋。























总之也算是根好玩的手动头,回头天气好了再抽空出去认真磨磨。


 

 

OSAWAMC1:4.570-220mmMACRO微评测

$
0
0
オオサワ OSAWA 奥萨瓦 (汉字疑似 大泽 未确认)
OSAWA MC 1:4.5 70-220mm MACRO

PK口,最小光圈32,70端有1/6(好过没有的)微距,58滤镜口。
看那粗大的对焦环胶皮跟全金属结构,估计是70年代初产物,虽说这曾经是给MAMIYA做镜头的三线作坊,但年代久远,其余资料墙内实在搜不到。

即使收起遮光罩,长度也有153mm,接在没装手柄的宾得K5机身上倒是手感良好,开了机身防抖之后几十分之一秒可以手持出片。但是这货有个很要命的问题是对焦形成最后15米到无限远之间的档位比较微妙,变焦阻尼又不存在,所以中远景真的很难精准拍好。不过好歹也是原生PK口,即便不是PKA不能光圈联动测光,好歹取景目镜里可以保持最大光圈对焦。




说起来六七十年代日本二三线镜头厂的探索精神真的很神奇,恒定4.5不大不小倒不是问题,问题在于不是70-210的三倍变非要多出来一点搞到220,而且135到220之间的推拉也挺难精准定位的,估算差不多过了180之后成像开始扑街,干嘛不直接做个限位锁死在210呢你又不是全程微距,就为了一寸长一寸强争口气?

手上这根是从某大善人那里打包收来准备作为老手动镜头结构研究拆装训练用的素材,前组内有霉花数点、中组薄雾、后口有疑似对着太阳长曝作死产生的灼烧痕迹;纯粹是闲得蛋疼想试试对画质影响有多大,发现居然还能半正常使用才带出去拍了一圈,平光状态下正确测光画面肯定泛白需要后期拉对比一定是薄雾影响,其他情况完全不能以我的试手图作为对这支镜头光学素质的评判标准。更别说我K5完全没用熟了。

2020.10.19

正午室内可见窗外阳光环境下,可见整体发色偏日系清冷,但因为宾得机身成像倾向偏黄偏艳,并不明显。光照充分中短距离大光圈成像锐度可用、影调过度还算自然。






室内中距离机顶闪自动补光下基本是个品牌镜头都不会太差,何况这厂家虽说不起眼也好歹一度是MAMIYA系统梯队的成员。



隔着细密钢丝纱窗成像,瞬间柔焦化之余产生了很有趣的星芒,可见杂乱背景的话散焦不怎么好。



典型的昭和日系色彩。



刻意欠曝后质感表现尚可。



刻意过曝一点点,锐度还在。



典型宾得绿x杂乱散焦。



肉眼可见最远焦成像画质不行。





中景综合表现。



逆光死,这都已经拉过对比了救不回来。



大逆光,巨型耀斑or紫霞遍地。





远焦真的很难对准。



难得讨巧宾得黄。



K5自动白平衡真的一般,这张原图一片幽蓝强拉回来的。



自动白平衡直出一片篮紫的远景罕有地被PS自动颜色一键救回。



全面紫外线反射不可抗,但这味道我可以接受。



阴云下远处的翠鸟紫边就没法遏制了,只能说好歹能拍到。



典型的胶片时代曝光不正确加合焦不准范例XD。





顺光欠曝就是上保险。



光照不足环境下近景解像力真的不行,但飞机耳猫真的萌。



好吧又是紫边翠鸟。



PS自动颜色救回来的白鹭。



过曝黑白,ISO打到6400反而K5自动降噪了,不够味。




黑白欠曝一点点,质感表现还好。



ISO开到3200的黄昏锐度就不强求了。



入夜,手持1/40秒质感表现还行。



我对夜景车流真的没怎么琢磨,随手。







夜景黑白想抓拍到合适的光照真的难啊。







 

NikonAFNIKKOR28-105mm1:3.5-4.5DIF微评测

$
0
0
尼康 Nikon AF NIKKOR  28-105mm 1:3.5-4.5 D IF

区区4张就能买到可用二手的一代良心中档万能D头,以神似讨饭海碗的HB-18遮光罩为世人所嫌弃。实质上对焦速度跟锐度(偏干,跟胶片时代的润两回事)都性价比爆炸。

对焦环饰皮会松,本世纪初的工艺水平已经远不如上世纪追求高耐久,白瞎了金属镜身跟内对焦。
不是顶级头,光圈不够大,在我那台COMS有坏点的D700上夜拍限制不小,我也实在还没技术驾驭广角端夜景抓拍(更何况它作为天涯镜广角端畸变不小),所以……除了发现自己是第一次拍北京路夜景之外,可谓毫无建树。

PS:老粤海关总署这彩灯,怎么看怎么像RPG里中BOSS老窝XD。

2020.10.04 从北京路到珠江边
































 

KENKOMCMIRRORLENS400mm1:8.0微评测

$
0
0
KENKO MC MIRROR LENS 400mm 1:8.0  肯高400折返

+ 肯高MC天光镜1B
EOS 6D + GGS金刚的SWIVI S5液晶屏3X放大取景器 + 思锐三脚架

2020.10.02
临近午夜,广州西门口地界夜拍测试。

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但是我高估了自己,同时想一边看着我猴练跳绳一边试机拍夜景真的两头顾不好,草草结束。三脚架底下没挂增重物在路边也顶不住汽车开过的震动。

实践结论是如果机身高感可以的话,避免物镜取景,不数毛,那这支为微单设计的轻量化小折返成像发色还是对得起二手市场价的。


































 

NikonEDAFNIKKOR80-200mm1:2.8D微评测

$
0
0
KENKO MC MIRROR LENS 400mm 1:8.0  肯高400折返 Nikon ED  AF NIKKOR 80-200mm 1:2.8 D 尼康 三代 XGP 小钢炮 

2020.08.13
入手试机+ D700机身








































+s5Pro机身







































2020.08.15
试用第二次,越秀公园,这小炮上手真的顺爽,能极大程度弥补个人水平不足,千元范畴再无竞者。+s5Pro机身
部分裁切,部分稍微拉了下明暗对比。












































2020.09.24 广州流花湖公园 午后 + D700机身

临晨惊觉S5pro自动对焦螺丝刀不再工作之后,突然有种新买的自动镜头不认真玩一玩放着等机身出毛病不如先把手动头放下一下的感觉,于是乎有了这一出。

毕竟焦段有限,没有半幅系数加成有些时候单纯就是能拍到而已。
毕竟长变焦行程,光线不足的时候拉风险该有还是有。
毕竟自然界光线就是那么分布的波段,再先进再数码优化的镜头,该色散还是会色散该紫边还是会紫边,所以技术好到底是结合镜头临界点不拍效果不好的光线方向?还是说拍到总比拍不到强?毕竟这已经是我手头整体成像素质最高的一支中长焦,我选择后者。所以这次的图有部分是作了大幅度裁切的。
这次一个是懒一个是D700机身有暗病ISO高了有几个影响心情的坏点,所以全程ISO都是200,万幸老天给了我玩了一两个小时才开始滴雨。
再则就是不怕被尼康脑残粉喷,D700的自动白平衡真的不是太行,咱懒逼支出党,尤其是换了4K显示器之后亮机显卡修照片一次拉进PS超过两张都要卡成狗的,只能要么选择大幅度拉亮度曲线然后懒得修偏色,要么是PS自动颜色能瞬间拯救大部分背景色不太杂乱情况下的偏冷偏暖,总之这次拍的图大概有六七成都不仅仅是拉亮度了(而且毕竟自动头了A\M档换着用很多也根本无需拉亮度),所以数码味相当重。

不算特别满意,始终觉得因为自己能力不足,当自动化程度过高之后惯性地减少了思考。














































































 

宾得太苦玛AsahiQpt.Co.Auto-Takumar1:2/55微评测

$
0
0
2020.08.20
夜里11点带没活动够的暑假中的猴子下去放风顺便强行6D转接开高感不带外闪磨手动镜我也是够了……
Asahi Qpt. Co. Auto-Takumar 1:2 / 55 ,非常残破的一支光圈很紧3米以上要靠吃奶力气扭而且预览光圈回弹无力的垃圾价小铁桶,不确定是卖家送的Fusnid转接环有问题还是镜头拆修过没调准,反正无限远不太靠谱。有没有准确对上焦基本靠赌。
一圈下来,勉强算是见到了传说中的宾得红宾得蓝宾得绿(泥垢)。
























 

CARLZEISSJENADDRMCS1:3.5f=135微评测

$
0
0
2020.08.21

CARL ZEISS JENA DDR  MC S 1 : 3.5 f=135  镜头,M42螺口 CZJ 号称定焦东蔡三剑客之首,Sonnar松纳结构,黑铁版(有A/M开关),红色MC字样(早期内销东德版区别于后期白色外销版),紫红色多层镀膜,最近对焦距离1米。

由二战后蔡司一分为二中的东德Die Deutsche Demokratische Republik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单独建立的蔡司耶拿人民企业( VEB  Carl Zeiss Jena)生产,这一版似乎是从70年代一直生产到90年代,存量够大所以炒得不算狠,不过DSLR跟微单两次转接热潮下国内市场还能百度到的历史成交价里好品相的都一度炒到两三千;没瞎炒的时候可能是市面上综合素质性价比最高的135画幅135手动镜。

这次又算买到就是赚到。所谓色彩好锐度高嘛……色彩方面今天阴雨光比不强,在不刻意压曝光的情况下强行试机反倒是光照均匀时淡雅至于接近所见即所得【抱歉我没见识之前手头唯一的135是沧野那支洋务运动时代科技的妖头XD】,(除了头两张是S5Pro机身午后一张逆日光一张开机顶闪之外剩下是6D傍晚街拍,均为自动白平衡A或M直出最多拉一点点亮度,)锐度方面手头没有无顶转接环用不了AM切进光,小光圈下对焦对着对着我就怀疑自己是不是早就瞎了,成片率极低,对得准那真是锐度爆炸,对不准尤其是15米~30米~无限远那一小段,真的要命。

勉强出了几张,完全不足以作参考。等我拿到同样全开即锐收缩不散的银黑太苦玛,回头继续作老尼康AUTO Q、Jupiter-11仿Carl Zeiss Sonnar或37A等等各路美人焦,以后再对比着瞎折腾吧,先睡防潮箱等无顶转接环。



















































































 

卓美0.21x鱼眼广角附加镜微评测

$
0
0
2020.08.18
很多很多年前买的卓美0.21x鱼眼广角附加镜,当年室内棚光近距离跟桌面台灯内闪各试了一次,色散到没法看,一直睡防潮箱。
几天前才忽然想起来,TMD日光外拍未必就很屎啊就算边角烂成狗,中心勉强也该能看才对。然而,便阴天+台风。
行吧,作为专门搭配佳能CANON ZOOM LENS EF-S 18-55mm 1:3.5-5.6 IS残幅APSC狗头的等效6mm水晶球鱼眼,跟“能用”的一体鱼眼价格差海了去了,起码练个构图、或者说用来理解下光路原理,还是值那百多块的。






























 

图丽RMCTokinaWIDE-AUTO1:3.5f=17mm微评测

$
0
0
2020.08.29
最古老的全副广角定焦镜头之一。

图丽 RMC Tokina WIDE-AUTO 1:3.5 f=17mm

不是1979到2008年产的那支67滤镜口尼康AUTO兔耳朵时代白字压圈蓝字m数的SL,不是那支压圈上有红色π的m数篮绿色字的2代,应该是最早的纯绿标初代。
没有仔细去查资料,因为真的没能简单查到XD。

手头这支应该是用M42口宾得版或者FD佳能版魔改出来的尼康F卡口,没有光圈联动设置机身非CPU镜头参数每次变光圈都要重新来比较麻烦,不过它光圈档位很少只有3.5、5.6、8、11、16这五档。

作为一支纯金属玻璃结构的老头,边角环外圈的胶皮虽说细方块硬楞的造型比较金属感还是显得有点掉价,倒是不影响对焦手感。不知道是不是设计问题,最近对焦距离0.22跟无限远两侧均有余量。

体积上说没比小痰盂大多少也是很厉害的了。宽大的前口其实主要是一体化的金属遮光罩。镜片直径并不宽,能上72mm滤镜且就算是最厚的老滤镜也不会比遮光罩高所以不用担心保护新增暗角。但我的计划是失算的,买之前目测估算豁口遮光罩内侧也有螺纹应该能直接拧上77mm滤镜口,正好试试加装新买的0.7x前置广角附加镜进一步折腾,结果那个口径稍微比77宽一点点可能是82的,就懒得继续折腾了。
薄铁皮的全包式原厂镜头盖是直接卡在遮光罩外圈的,因为内衬植绒老化收缩,卡得并不紧。

到手上机D700(都超广了我干嘛弄S5pro上),室内试拍第一感觉是:妈蛋中短距离下昏暗的目镜里对没对准真的看不清楚几乎靠预览放大微调估算才能用好。第二感觉是,不愧是当年未经数码优化转为风景设计的头,近距离像场不平得厉害,只有画面中心约1/5是实像周边是明显的劣化;不过开内闪光够了,中心位置结像还算扎实。

左右各约1/3画幅有合理的透视变形拉伸感。
大光圈下四角轻微暗角及画质损失,只要不是特别近桶枕畸变好像没多少,画面看着挺舒服的。
人像的话肤色还原跟质感都还能接受。
解像分辨率力一般般吧。

晚饭后我猴非要去江边溜达,那就再拿出去勉强试试夜拍。
D700的高感真的屑,所以没拍几张彩色,焦对准了光照不太低,质感也还行,一旦真的弱光实在一泡乌只好开黑白硬肛。
光圈产生的星芒略嫌杂乱不规整,抗眩光性能真的不太行。

但考虑到不炒价的话极端低廉的价格,一支(估计)六七十年代的老头能有这样的出片,除了悔恨自己控场技术还不到位之外,只能留待下次日光下再试一试、上半幅也试一试了。

惯例AJPG直出,后期只部分拉了一点点亮度。


































































由于焦段重复、手感一般、室内准确对焦困难等问题,没有认真玩,草草出掉了。

 

适马SIGMATELE-MACRO2X-1:1FORPENTAX-K微评测

$
0
0
SIGMA TELE-MACRO 2X-1:1 FOR PENTAX-K 后置式 增倍镜

不知道是不是对自家有优化,这 小铁块 怼在 中组有薄雾的 SIGMA ZOOM  1:4.5-5.6 f=80-200mm  MULTI-COATED 上,大早上喊猴起床前用宾得K5随手测试的这几张也算是效果喜人(当然这镜头本身也是便宜之余效果很赞就是了)。

稍有拉曝光度,毕竟等效200x1.5x2=600需要很高的安全快门又不想ISO开太大。




















 
Viewing all 92 articles
Browse latest View live